威震华夏之后,关羽退兵就能利益最大化。
威震华夏的战果惊人,于禁的七军三万余人成建制被关羽俘虏,这是曹操自起兵以来,除赤壁之战外最大的损失。
于禁的七军可是曹魏中原地区的核心卫戍部队,自曹操把主力带到汉中及关中一带之后,于禁的军队就显得尤其重要,于禁如果失败,中原门户就会洞开,所以曹操才会快速从关中进入中原。
关羽在威震华夏后,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回汉水南岸,放弃攻打樊城,全力拿下襄阳城。
关羽剧照
樊城在汉水以北,襄阳在汉水以南,关羽有强大的水军,有制水权,能够利用水军封堵曹魏的援军,然后集中主力包围襄阳城。
襄阳城之所以短时间拿不下来,那是因为城墙坚固,粮食储备多,这可是华夏第一城池。
关羽也就是野心太大,想一口气打进中原,威震华夏让关羽更加头脑发热,不能冷静面对当前形势。
关羽用于北伐襄樊的军队最多不过3~5万人,而且要分兵四处,一处包围襄阳城,一处包围樊城,一处防御樊城以北的曹魏援军,包括于禁和庞德,最后一处就是汉水之上的水军,扼守战略通道。
哪怕有10万人,这么一分也不够用,光于禁就有3万人,虽然关羽的军队总数与曹魏战场上的军队数量相当,但在局部战场,关羽的兵力是劣势。
比如说关羽部署在樊城以前防御曹魏援军的军队就只有数千人,但对面的于禁就有3万,还不说庞德和其它人。
最重要的是关羽从襄樊之战开始到威震华夏之后,连续作战了几个月,又没有预备队可用,士兵极度疲劳,继续打下去,只会失败。
如果关羽把全军退到汉水以南,利用水军阻止曹军救援,那么整个汉水以南的地区就不再归属曹魏了。
当时襄阳城由襄阳太守吕常镇守,兵力不可能多,曹魏的主力在两个人手中,一是征南将军曹仁,二是左将军于禁,曹仁的军队已经被打跨,龟缩在樊城,于禁的军队则全部被俘虏。
关羽不需要拼命围攻襄阳城,只需要围而不打,襄阳城就吃不消,迟早是关羽的。
北边的曹魏虽然兵力很多,但是汉水是一条天然屏障,曹魏水军又不行,威震华夏已经显示出来,无法跟关羽对抗,如何能渡过汉水救援襄阳?
如果从汉水上游绕道,也不可取,长途跋涉,补给困难,真到了襄阳城,也是送命来的,况且中游的上庸三郡也被蜀汉的刘封、孟达占领,上游的汉中更在刘备手中。
如果从下游绕道渡河,也不可取,同时面临被补和路途的困难,襄阳城三面环水,一面接陆地,关羽的水军强大,陆军也强,根本就守不住,拿下城池只是时间问题。
关羽即使拿下樊城,也守不住
襄阳城一旦被关羽所得,整个汉水以南就归属关羽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
而且此举也让孙权不敢轻举妄动,孙权想跟曹操私下勾结偷袭荆州的话,就要考虑一下难度了。
关羽的兵力如果全在汉水以南,光一个襄阳城,就不需要调动那么多的荆州兵北上,那样荆州就有更多的兵力防御孙权。
况且关羽在汉水南,想要回头救援荆州,时间上也更快,这样的话,历史都改写。
如果关羽占领了整个汉水以南,那蜀汉的势力在当时就会达到巅峰,汉中刘备打赢了,上庸刘封打赢,襄樊关羽打赢了,在士气上,曹魏节节败退,这会极大地激励蜀汉的士气。
在实力上,蜀汉打通了汉水大通道,这条通道是刘备将来北伐的战略通道,依靠汉水运输兵力、物资比长江更方便,这是刘备北伐的前提条件。
襄阳三面环汉水,樊城北接中原陆地
汉中+益州+上庸+荆州三郡(南郡、武陵郡、零陵郡)+汉水以南的地盘,蜀汉这个势力范围等于又扩大了20%,最重要的是:襄阳是北伐的门户。
拿下了襄阳,就打开了北伐的门户,襄阳北伐比荆州快得多,也方便得多,只要渡过汉水,拿下樊城与宛城,中原门户就大开,从襄樊地区通往许都和洛阳不过几天行程,骑兵一个冲锋就到了。
这是巨大的战略意义,将会让蜀汉北伐赢得时间与空间上的优势。
如果真是这样,那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让关羽又发扬光大了,更进一步了。
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,并不代表蜀汉就能北伐成功了,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制约了北伐,一是孙权这个二五仔,二是蜀汉实力问题。
孙权为了利益可以左右摇摆的,今天可以跟刘备称兄道弟,明天就能在背后捅刀子,蜀汉一旦坐大,第一个坐不住的不是曹操,而是孙权。
放弃樊城,全力拿下襄阳才是利益最大化
孙权对于荆州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强,做梦都想得到荆州,一旦蜀汉主力北伐,远离荆州,孙权指不定要偷袭,除非能解决这一隐患,否则北伐不可能成功。
一城一池的得失可以靠奇谋妙计,但灭国之战必须要有实力才能做到,蜀汉的实力是曹魏的四分之一,东吴的二分之一,是三国最弱的政权。
打仗打的就是后勤,包括人员、粮食、兵器以及各种物资,蜀地虽然是天府之国,但能供养的人口有限,真要打天下,光靠蜀地那点粮食是不够的,而且运输很困难。
也就是说,蜀汉北伐是很难成功的,但并不是没机会,除非曹魏和孙权同时发生内乱。
关羽在威震华夏之后撤兵,能够给蜀汉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,但并不能决定北伐成功,蜀汉仍然改不了命。
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,四川炒股配资,易配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