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阴谋论”(conspiracy theory)一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如下:1. 早期起源与学术讨论•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:阴谋论的概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学术讨论中已经出现,但尚未形成固定术语。历史学家马克·芬威克(Mark Fenster)指出,19世纪的政治辩论中已有类似概念。• 1920年代正式出现:根据《牛津英语词典》(OED),“conspiracy theory”最早出现在1920年的学术文献中,用于描述对历史事件的非主流解释。
2. 肯尼迪遇刺与“阴谋论”的流行• 沃伦报告引发质疑:1964年,美国政府发布的官方调查报告(沃伦报告)认定李·哈维·奥斯瓦尔德是单独作案,但许多民众、记者和学者提出质疑,认为可能存在更复杂的阴谋。
• 中情局的公关策略用语:1976年解密的CIA文件显示,该机构在1967年向媒体分发了一份备忘录(CIA Dispatch 1035-960),建议将质疑沃伦报告的观点归类为“阴谋论”,以削弱各种民间猜测的可信度。这一策略客观上推动了该词的广泛使用。
3. 学术界的界定与争议• 从描述性到贬义:在20世纪之前,“阴谋论”主要是一个中性术语,指代对事件的非主流解释。但20世纪60年代后,由于中情局的推动,它逐渐带有贬义,常被用来指代缺乏证据的、舆情的猜测。
• 合理质疑 vs. 无根据猜测:学术界强调,对历史事件的多元解释及推测(如肯尼迪遇刺、911事件等)本身是合理的,关键在于是否基于可验证的证据和逻辑推理。
4. 当代视角• 阴谋论的心理学研究:现代研究表明,人们倾向于相信阴谋论,源于对不确定性的认知需要、对权威评论的不信任,或对复杂事件的简化解释需求。• 信息环境的影响:互联网时代,阴谋论更容易传播,但也更容易被事实核证。
5. 总结“阴谋论”一词的流行确实与肯尼迪遇刺事件及后续的政治公关策略有关,但它的历史更早,且含义随时代演变。
关于阴谋论
简单一句话总结:
在真相难明情况下,逻辑推测真相即阴谋论,是保持对阴谋的警觉,防骗自卫的利器。恶意咒骂阴谋论可能是为了掩盖阴谋。
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,四川炒股配资,易配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